【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植物学报
曾用名:植物学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4-3466
CN:11-5705/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422857
被引频次:190718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SCI科学引文索引(2014);统计源期刊(2018);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期刊分类:林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保护野生植物,国家植物园只是一个新开始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生态观察】 1 就地与迁地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形成 每一种植物对生长环境都有独特的要求。多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退缩、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原因,

   【生态观察】

  1 就地与迁地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形成

   每一种植物对生长环境都有独特的要求。多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退缩、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原因,一些野生植物濒临灭绝,亟待采取有效的保护拯救措施。例如,曾分布于北京东灵山、百花山和青枣架沟的百花山葡萄,目前全世界仅存两株野生植株,几近灭绝,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葡萄。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感慨:“像这样的植物还有许多,甚至很有可能在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它之前,就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

  珍稀植物云南石梓 新华社发

  2 植物保护政策法规亟待优化完善

   自此,国家植物园体系开始构建,向着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绝大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稳步推进。有网友不禁感叹:“有了国家植物园,再也不怕有些植物会消失了!”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迁地保护只是野生植物保护的一种,在广大的植物原生地,我国近4万种高等植物中的许多种类正因生境丧失或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受到日益严峻的威胁。进一步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守护山水间这些无言的精灵,亟须多方携手,你我共同努力。

   4月底以来,位于北京香山脚下的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变身“打卡胜地”,吸引着公众的目光。这里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基础上扩容增效整合而成,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约有3.6万~4.1万种,其中一半为中国特有种。这些野生的植物资源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非常基础的一环,既为人类提供了粮食、蔬菜、药材、木材、花卉和氧气等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物遗传基因,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灵感源泉。“可以说,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实现资源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说。

  3 民众是野生植物保护最好的参与者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保护野生植物无疑是重要的基础一环。6月5日,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让我们共同聚焦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

   此外,作为保护野生植物的关键“名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自1999年第一版发布,调整历经22年之久,这期间,许多野外采挖数量较多、需严格管理的物种,甚至许多极度濒危的旗舰物种,包括兰科植物、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等都未列入,导致保护管理长期无法可依,因此名录的定期变更显得更为迫切。

   他同时强调,公众对破坏野生植物的行为不如对野生动物那样敏感,社会关注度低,关于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待强化。应创新方式方法,充分研究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借助各类就地和迁地保护机构、博物馆、科普基地,以及媒体、网络等,联合政府、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力量,共同推动野生植物保护宣传,强化公众与植物的情感联系和知识了解,广泛使用图片、短视频、形象代言等方式促进社会公众了解和支持植物保护,遵守法律法规。

   编者按

  兰科植物新种卧龙无柱兰 新华社发

   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带来巨量的增产;一把不起眼的青蒿,可以攻克疟疾难题。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 新华社发

   对于一些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目前对于“度”的规定仍显模糊。记者了解到,《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出台后,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细化的管理法规,如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往往允许一定程度的利用,但并没有制定采集证管理办法,也没有将可持续利用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明确。

   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植物原生地的民众无疑是最好的参与者。金效华建议,要寻求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发展自然教育、游憩休闲活动,开发特色文创产品,通过惠及当地民众,促进其主动参与就地保护。要充分推动科研部门、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保护工作,设计一些容易参与的项目,例如开展濒危物种的巡护、监测、繁育、野外回归等,从社会筹集资金,既拓展经费渠道、扩大保护力量,也传播保护理念和知识。


文章来源:《植物学报》 网址: http://www.zwxbzz.cn/zonghexinwen/2022/0604/2143.html


上一篇:上海植物:从春入夏 向阳而生
下一篇:蕨类植物化石--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