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植物学报
曾用名:植物学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4-3466
CN:11-5705/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422857
被引频次:190718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SCI科学引文索引(2014);统计源期刊(2018);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期刊分类:林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英译及多元化策略(4)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描述 描述即描写叙述,描述与相关植物的特征、信息相关,与还原也有一定的联系。在英译《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时,当英文中没有与植物相对应的

(四)描述

描述即描写叙述,描述与相关植物的特征、信息相关,与还原也有一定的联系。在英译《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时,当英文中没有与植物相对应的语言来更好地进行英译时,将目标植物进行形象化的描写阐述即选用“描述”的英译策略也成为一个较为常用的翻译方式。例如James Legge在英译《王风·黍离》中的植物“稷”时,将“彼稷之苗”中的“稷”翻译为“sacrificial millet”。“sacrificial”是形容词,意思为“牺牲的,献祭的”。那么“sacrificial”则可以英译为“用来献祭的谷物”。很显然,译者选用了“sacrificial”这个形容词很好地描述了“millet”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也将其“物象之美、祭祀祈福”的意象内涵和社会功用表现了出来。“古以稷为百谷之长,且属土,故祭祀谷神者为‘社稷’”[9]。应劭《风俗通》“稷为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便祭,故立稷而祭之。”[4]261这种“描述”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更多的人理解“稷”这种植物,以及这种植物在中国古代传统祭祀礼仪、上古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肯定和喜爱。

再如James Legge将《国风·陈风·东门之枌》中“视尔如荍”的植物“荍”以及《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隰有游龙”的植物“龙”都翻译得十分细致准确。他将“荍”翻译为“mallows”,将“龙”翻译为“water-polygonum”(指水红或者红蓼)。“【毛《传》】龙,红草也。【郑成康《笺》】游龙犹放纵也,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4]273一个“water”的附加解释,不仅仅描述了该植物的生长属性,更是与“隰”做了很好的照应。因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James Legge对待翻译的严谨态度以及字句斟酌的解诗方式,他对植物的准确翻译不仅仅能够让中外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植物意象,也能够更好地传达诗歌的主旨和文化意蕴。

三、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传播的借鉴意义及其启示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英译不仅反映了其植物的永恒魅力,也反映了《诗经》蕴含的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诗经·国风》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效保护和让更多西方读者认识《诗经·国风》正是研究《诗经·国风》植物英译策略及传播的目的之所在。推而广之,在《诗经·国风》之外还有许多中国传统经典,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论语》《文心雕龙》等也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在当下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传统文化英译传播的策略及方式也需要相应的改进。

一方面,在英译过程中,对于前辈的优势,要敢于继承。每一位译者及学者都应拥有对学习、探究、发现的一种热忱的心态,端正好自己态度的同时具备更加严谨的眼光。“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汉语古诗,看似松散的结构,在词性转换与意象叠加中饱含意蕴,充满诗情画意。但如果逐字逐句换成英语,而且不顾英语的语法是不足取的。”[2]41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语法错误,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字句的准确传达,音、形等方面的特点;也要避免语法错误,尽量保证诗歌的原汁原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等其他传统典籍的美。

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多元化翻译策略及不同翻译方式的使用,能够让不同层次之间的文化相通、相连,从而建构更好的文化元素、世界元素,突出表现文化传播、文化转移的目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者应该对中英文化价值有着渊博的知识基础,不仅要突破语言的屏障,也要进一步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保留和传承。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注释、文化解释、音译、脚注等更多的方法应用于翻译之中,充分认识、尊重文化传播的整体性及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性。而翻译者正是搭建起中国与海内外不同语言文化沟通、合作的桥梁。在海外读者层面,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从语言上升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探索,因而,学者们应该更加潜心于中国古典典籍的研究,将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忠实于原著的方式呈献给域外的读者;而作为本土读者的我们——中国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更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吸取中国的语言文化,为保护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未停止,正如许渊冲认为“把我国的文化经典《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译成外文,向全世界宣扬先进的中国古典文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更加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篇章”。《诗经·国风》中植物英译特点及多元化策略的探究不仅仅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转换,也让我们发现虽然有些词在中英文中有着相似的参考意义,但是它们有时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而应该选用多元的英译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诗经》等更多传统文化、传统典籍的海外英译传播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植物学报》 网址: http://www.zwxbzz.cn/qikandaodu/2021/0302/705.html


上一篇:古诗十九首中植物意象探析
下一篇:探讨杜甫草堂植物与文化建筑的融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