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植物学报
曾用名:植物学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4-3466
CN:11-5705/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422857
被引频次:190718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SCI科学引文索引(2014);统计源期刊(2018);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期刊分类:林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英译及多元化策略(3)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在《陈风·泽陂》中,James Legge将“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译为“By the shores of that marsh,There are rushes and lotus plants”[3]131,同时“有蒲与莲”与“有蒲菡萏”

如在《陈风·泽陂》中,James Legge将“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译为“By the shores of that marsh,There are rushes and lotus plants”[3]131,同时“有蒲与莲”与“有蒲菡萏”的翻译也几乎与之相同,分别为“There are rushes and the valerian”和“There are rushes and the lotus flowers”。James Legge将“蒲”翻译成“rushes”,《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网络版将“rushes”译为“灯心草”,而本诗中的“蒲”泛指的是蒲类植物,例如香蒲、水烛等。无论是灯心草还是香蒲,它们的生理特性和生长环境都极为相近,都是生长在沼泽潮湿处的水生植物,所以“rushes”的翻译其实是用英文中的相似植物的英语单词代替中文中的“蒲”。同样,汪榕培将“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译为“Alone the lake shore by the edge, Grow the lotus and sweet sedge”[5]357也是采取“替代”的英译策略。作者将“蒲”翻译成“sedge”(音为[sed]),一方面是与上一句的结尾单词“edge”(音为[ed])构成押韵;另一方面,从文本翻译的角度来看,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网络版“sedge”的解释:a plant similar to grass that grows in wet ground and on the edge of rivers and lakes.即为生长于潮湿处的一种苔草属或莎草科的植物。之所以用“sedge”来替代“蒲”的翻译,也是因为这两种植物的相似性。

根据《诗经》中重章叠句、双声叠韵、韵律整齐的句式和章法来判断一些处于诗歌中相同位置的植物意象的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一些可能性,增强文本翻译的准确性。例如在《周南·汉广》中有“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和“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两句,这两句是重章叠句的突出代表,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植物“楚”和“蒌”的翻译。“楚”字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树木丛生,二是专指荆。从相同位置的“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蒌没有泛指,诗中专指蒌蒿,那么相对应的“楚”应译为荆。汪榕培将之分别译为“rushes”和“reeds”也是采用了“替代”的英译策略。

(三)还原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在先民的生活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植物由物象到意象再到象征,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时代的变化、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会使得文化信息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导致某些信息的缺失。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将植物物象带有的文化信息进行还原或恢复,即英译过程中“还原”策略的使用。对于先民来说,《诗经》中的植物可以用来祈福祭祀、驱除疾病、美化环境;也可以用来传达美好愿望、解除忧虑,因而他们在吟诵歌咏时,也通常选择用植物起兴或者引以为喻,借用植物意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因而译者在翻译植物意象时会采取还原策略。即将文本中的植物还原成为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意象及内容,而不是单纯地英译文本中的植物名称或机械的概念意义。

在《国风·鄘风·桑中》中,汪榕培将“爰采唐矣”中的“唐”翻译为“plant”,采取了“泛化”的英译策略。而James Legge将“唐”翻译为“dodder”。“I am going to gather the dodder,In the field of Mei.But of whom are my thoughts?Of that beauty......”[3]43。在《诗经》中,植物紧紧依附在一起是爱情和婚姻的典型象征。“唐”是一种蔓生植物,它的含义是暗示性的,反映了男女之间丰富的爱情关系。James Legge使用“还原”的英译策略,将“唐”特地翻译成“菟丝子”而不是简单地将它翻译成植物或杂草,恰当地描述了恋人们执着的情感,还原并传递了代表“缠绵”爱情的“唐”文化意象,成功地实现了文化传递的功能。

再如植物“唐棣”“桃李”。《国风·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6]32。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极力铺写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以唐棣花儿起兴,铺陈出嫁车辆的骄奢,以桃李为比,点出新郎、新娘,刻画他们的光彩照人。汪榕培在翻译此诗时,将“何彼襛矣,唐棣之华!和“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分别译为“Why so pretentious is the carriage? Its showy curtains lend the image.”[5]53“Why so pretentious is the carriage?Its pretty curtains lend the image”[5]53。显然,作者并没有直接翻译唐棣和桃李的植物名称,而是采用“还原”的英译策略将文本中唐棣、桃李所要传达的意象和内容英译为“carriage”,即“出嫁时的车服行李”;将“华”用“pretentious”“showy”以及“pretty”三个相似单词来描述。这种“还原”的英译策略更能够使读者回归到文本本身,感受诗歌的内容及其主旨,同时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章来源:《植物学报》 网址: http://www.zwxbzz.cn/qikandaodu/2021/0302/705.html


上一篇:古诗十九首中植物意象探析
下一篇:探讨杜甫草堂植物与文化建筑的融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