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植物学报
曾用名:植物学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4-3466
CN:11-5705/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422857
被引频次:190718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SCI科学引文索引(2014);统计源期刊(2018);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期刊分类:林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英译及多元化策略(2)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汪榕培和James Legge加深了我们对于植物英译不同特点和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他们在英译方式上也各具特色。James Legge更加注重于字句的斟酌,强调更接

汪榕培和James Legge加深了我们对于植物英译不同特点和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他们在英译方式上也各具特色。James Legge更加注重于字句的斟酌,强调更接近原文字句的英译方式,他对于字句斟酌的解诗方式、对植物意象的准确翻译能够更好地传达诗歌的主旨和文化意蕴。而汪榕培则在音、形等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其译本整齐并兼顾音、形两个方面,既力求达意,又兼具韵律美、形式美,很好地为我们展现出在不同语言的传达、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落实“信”“达”“雅”等翻译准则。

二、《诗经·国风》植物英译的多元化策略

世界万物的命名都有其规律,《诗经·国风》中的植物也一样。但是从跨文化的语言传统来看,植物英译并非能达到中文意义及概念上的完全吻合,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植物。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如“树”在中英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为了更好地英译《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译者们需要根据不同语言符号共有的价值特征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诗歌文章的整体英译水平趋向“信”“达”“雅”。随着《诗经》英译本的不断发展,译者们在前人的经验之上也会提出更加准确的英译方式及更加多元化的翻译策略。在探究James Legge及汪榕培《诗经·国风》英译本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其对于《诗经》里的植物也采取了多元化的英译策略:泛化、替代、还原以及描述策略。

(一)泛化

泛化策略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具体且形象的事物适当笼统化或概括化,使英译后的指称所传达的意思范围变大,维度变广,从而更好地符合和适应另一个语言系统及诗歌形式。每个植物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但是在翻译《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时,译者不仅仅要按照植物原本名称或者意象来翻译,也要考虑到诗歌的整体形式,英译后的植物意象也会有类似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会在英译时将具体植物进行泛化翻译。

如《陈风·东门之枌》:

毂旦于差,南方之源。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毂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6]204。

汪榕培将其译为“On a bright and sunny day...She puts her hemp-looms all away... We choose another sunny day...She looks as pretty as a nosegay...”[5]341很明显,英译之后的诗歌更让人觉得具有韵律感。汪榕培在翻译“荍”这个植物意象的时候,将之译为“nosegay”,《21世纪大英汉词典》网络版将“nosegay”译为“花束”,尤指有香味的花束;而从名物学来看,“荍”本来是一种锦葵花,淡紫色,只是维度变广的“花束”的一种。很显然,英译之后的花束“nosegay”将“荍”这种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植物进行泛化处理。之所以作者采用这种翻译策略,是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和考虑到整篇的形式美和音律美。“She puts her hemp-looms all away”与“She looks as pretty as a nosegay”两句以“away”(音为['we])和“nosegay”(音为/'nuzɡe/)结尾,同样的韵脚“e”给英译的诗歌增加了整齐和谐的音律感,这也是汪榕培在翻译《诗经·国风》时十分注重的方面。

再如植物“唐”。《国风·鄘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6]72。

从训诂学来看,此处之“唐”为草名,又名蒙、女萝、菟丝子。《尔雅·释草》云:“唐、蒙,女萝。女萝,兔丝。”[7]其次,从名物学来看,《〈毛诗品物图考〉所见之〈诗经〉植物考》中确认“唐”为“菟丝子,金线草”[8]。《21世纪大英汉词典》网络版对应菟丝子的英文为Chinese dodder或者dodder。在汪榕培的版本中,他将“唐”翻译成“植物”“爰采唐矣”翻译为“Oh for the plant,where is it?”用“plant”来指代“唐”这个植物,同时“爰采麦矣”和“爰采葑矣”分别翻译为“Oh for the wheat,where is it?”“Oh for the root,where is it?”我们可以看出,plant、wheat、root都是以[t]作为读音结尾,且三章的句式大致相同,为了音律的和谐,将“唐”的翻译成“plant”也是采取“泛化”的策略。

(二)替代

花草树木等植物许多都有相似的特征,如树木大都具备高大的特征,还如许多花草有自己的种类和科属。在英译植物时,译者如果找不到确切的植物来与之对应时,也会采用特征相似或者相同科属的植物来翻译,《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英译也是如此,这种英译的策略可称为“替代”策略,即用英语中另一种相似属性或接近的植物来代替中文文本中出现的植物。


文章来源:《植物学报》 网址: http://www.zwxbzz.cn/qikandaodu/2021/0302/705.html


上一篇:古诗十九首中植物意象探析
下一篇:探讨杜甫草堂植物与文化建筑的融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