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植物学报
曾用名:植物学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4-3466
CN:11-5705/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422857
被引频次:190718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SCI科学引文索引(2014);统计源期刊(2018);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期刊分类:林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杨弘远:研究植物奥秘的高手(5)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批准了,但后来杨弘远自己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当时自己就是傻乎乎的,怎么能不去搞土改呢?那可是出格的行为啊,要挨批评的!”就这样,杨弘远
批准了,但后来杨弘远自己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当时自己就是傻乎乎的,怎么能不去搞土改呢?那可是出格的行为啊,要挨批评的!”就这样,杨弘远在自己心爱的专业里沉浸了4年。1954年大学毕业前夕,他怀着将青春献给祖国科学事业的豪情壮志,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郑重地填写:第一志愿“高山勘察队”、第二志愿“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第三志愿“综合大学生物系”。结果被分配到本校本系担任助教工作。在那个时代,服从组织分配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杨弘远义无反顾地走上教学岗位,从此和武汉大学生物系结下不解之缘。每周4次实验课,每次杨弘远都乐在其中。他还抽空自己做实验,阅读俄文版植物解剖学教材,看到新奇的内容,就摘译下来。1955年夏,杨弘远被调到达尔文主义教研室 (后更名为达尔文主义与遗传学教研室)协助来校讲学的苏联专家工作。尽管当时杨弘远只能帮助收集翻译专业资料、旁听专家讲课和与研究生的谈话而与当研究生无缘,但他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用心观摩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他从苏联专家带来的大量俄文书籍中,意外看到一本《被子植物胚胎学》,从而引发了对探索植物有性生殖奥秘的浓厚兴趣。同期,杨弘远还有幸得到一份人生最珍贵的收获:与刚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周嫦共事,志同道合,最终结为终生伴侣。不料,当杨弘远与周嫦正打算在植物有性生殖研究领域大干一场时,一场来势汹涌的反“右派”斗争袭来。杨弘远的母亲袁昌英被划为“极右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被开除公职,监督劳动改造。杨弘远的父亲杨端六也因自身历史问题和老伴的处境而备受打击。杨弘远作为这个家庭出身的子弟,承受着沉重的政治压力,处境可想而知。随后的两年间,杨弘远先后两次下乡,直到1962年才回校稳定开设植物胚胎学课程。回校开课后,杨弘远激情高涨。给学生授课,每讲一遍就修改充实一次讲义与实验指导,力求在讲透基本内容外多向学生介绍最新研究进展。在最后一次编印的教材中,杨弘远参考了167篇论文与专著,且大多是俄文与英文文献。教学之余,杨弘远抓紧时间在科研上奋力拼搏,每年春夏进行田间实验,秋冬转入室内工作,先后在小麦、油菜、芝麻等作物上开展研究。最后,他选定受精生物学方面研究相对薄弱的芝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取得了进展。正是这项研究成果,成为了杨弘远科学道路上的一块奠基石。随后,杨弘远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科研成果予以整理,先后在《植物学报》《遗传学集刊》《湖北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然而,这样一种勤奋而高效的工作态度在当时的政治与学术环境下反而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开夫妻店”。沉重的精神负担使杨弘远一度彷徨苦闷。最终,他选择了宁愿放弃“骨干教师”待遇也不舍弃学术追求。“文化大革命”10年,杨弘远先是被迫停课,关闭实验室,写大字报,搞大批判,后又遭受清理阶段队伍,到外地“政治野营”,大办“工厂”,又两次被遣送到沙洋“走五七道路”和“办分校”,下放长达5年。他遗憾地说:“可惜,在我精力最旺盛的中年时期,却没有机会进行学术研究。”父子因袭的文化熏陶与做人治学的潜移默化,让杨弘远多了几分睿智与果毅。1975年在沙洋办学时,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杨弘远一头钻进了一个尘封旧书废报的仓库。一个偶然的机缘,他从中发现了几十种国外期刊影印本。如获至宝的他赶忙挑选了30多种自己心仪的,回去便自学英语,埋头阅读,并逐期做摘录,卡片整整装了6个盒子。正是那一段时间的埋头阅读,使他保持着与国际前沿发展的息息相通,为日后的教学科研作了重要能量储备。告别了“文革”噩梦,杨弘远由沙洋回到母校,又重新开设“植物胚胎学”课程。同期,他踏遍珞珈山,收集了各种红叶,做标本,测数据,自编了《红叶辞典》。常人眼里,与植物打交道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更何况是一辈子。然而,在杨弘远的心里,每一颗种子、每一株幼苗都是生命,它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人类交流。杨弘远则倾其一生探究着植物的奥秘和神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杨弘远便萌发了让“植物体外受精”这样一个新颖而大胆的念头。于是,他与夫人周嫦带领一拨弟子们,醉心于植物的无声世界,执著探索其生命奥秘。尽管经历了无数曲折,但他“任尔东西南北风”,一门心思“啃”生物。最终,他的执著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不同性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在世界上较早建立有效分离方法;将分离出来的性细胞进行体外融合,摸索出在PEG(聚乙二醇)微滴中诱导单对原生质体技术,实现了精细胞与卵细胞的“一对一”融合……杨弘远曾自豪地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点不比外国人差!”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杨弘远先后主持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第一个发育生物学全国重点学科,在花粉原生质体、精细胞、卵细胞、合子等的分离、

文章来源:《植物学报》 网址: http://www.zwxbzz.cn/qikandaodu/2020/0831/333.html


上一篇:《植物学报》征订启事
下一篇:满腔热忱逐真理 兢兢业业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