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植物学报
曾用名:植物学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4-3466
CN:11-5705/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422857
被引频次:190718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SCI科学引文索引(2014);统计源期刊(2018);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期刊分类:林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杨弘远:研究植物奥秘的高手(3)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门学科实实在在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取得巨大科研成就后,名、利、权的诱惑纷沓而至,可他深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懂得选择,舍得放弃,不去攀
一门学科实实在在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取得巨大科研成就后,名、利、权的诱惑纷沓而至,可他深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懂得选择,舍得放弃,不去攀比别人,也不自我陶醉。 曾经,多位美国专家邀请他和夫人去美国做研究;武汉大学希望他担纲系主任;评上院士后,有人建议他去担任更高的领导职务……他都以与所研究的课题冲突或不愿介入为由拒绝了。他坦言:“社会对你的期望值太高,使你完全身不由己。到处都推荐你,讲学、评审、做召集人,忙得团团转,虽然也抵制了一些,但还是根本无法安下心搞科研了。花费了大量精力写了一大堆东西,于做学问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唯一的好处就是给你提供了获得更多财富和权力的可能,可是我全没有接受。” “科学家就是做科研的!”杨弘远执拗地坚守着。 杨弘远摒弃名人效应。面对一个个重量级的奖项,他淡然地说:“我们的研究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亮点、有特色,而不是在国际上全面领先,这样评价才比较实事求是。”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术生命更有限,能在科学的大山上添一粒土,就很知足了。”“连牛顿那么伟大的科学家都形容自己是海滩拾贝的儿童,更何况我这样平凡的科学家呢?” 他将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的科学家,反感把“权威”“泰山北斗”这样的词语用在自己身上,不愿别人叫他院士,而乐于接受老师之称。他说,院士只是别人给的一个称谓,而老师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由是,有人称他是“流入民间的博导”。 提前从教学和科研一线退下来,杨弘远潜心著书立说。他说:“过去一直忙着向前看,现在也要向后看,要总结和反思。”至于没能名利双收,他没有半点遗憾:“人生有得必有失,哪能全部的好处都堆到一个人的身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一心二用。我就给自己8个字:‘清白做人,清心治学。’真正做学问的人,不能有太多功利的思想,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把自己搞成个大富翁。我个人觉得选择自己从事的事业很快乐。” 一外国专家曾连连称赞杨弘远及其夫人:“You are not sheep(不做羊群)。”不模仿别人,这就是杨弘远。 德艺双馨启后人 受父母的无形影响和熏陶,杨弘远一生治学严谨。他自己曾这样总结道:当时母亲的写字台旁边有这样一副对联,即“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父亲也经常让我一章一章背四书五经,当时烦得很,后来长大了,觉得句句都是真理,而且越回味越有味道。可见,虽然未继承父母的事业,但他们的治学理念影响了杨弘远一生。 在2举行的首届黄鹤科普论坛上,杨弘远作科普报告,借用“乌鸦钓鱼”告诉大家,儿童不应被动接受已有的观点,而应具有怀疑精神 杨弘远将品格培养放在首位。他谢绝无关的活动,但对青年的要求,无论是一般的科普活动还是和同学们的思想交流,他总能做到有求必应。他曾连续多年在武汉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第一个讲话,作励志报告。他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学生的论文,他从来不把名字加在前面。他说,这是一名科研人员最基本的道德。就是和自己的妻子也不例外,谁做的贡献大谁的名字在前。对于学术界的剽窃、抄袭,他更是零容忍,曾亲自撰写了多篇文章予以抨击,强烈呼吁反对学风浮躁和学术腐败。 杨弘远经常以切身体会,和学生们交流治学成才之道。他不赞成“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欣赏“乐乃成功之道”,笃信学习的动力来自自身激情而非外在压力,倡导从自己的专业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特别告诫学子:“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要老老实实、安安心心做学问,做好学问。要不断改正错误,哪怕是小而又小甚至小到没有人注意到的问题。” 杨弘远注重教学上的“精耕细作”。他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挤出时间编撰《勤思集》,要求学生“让自学成为一种习惯”,并引用一位化学专家“3H3C”的名言寄语年轻学子:“Head,Heart,Hand;Clear,Clean,Clever”即:“头脑清晰,心无旁骛,动手灵活。”他认为,导师不可以权威自居,既要善于运筹帷幄,从战略高度指引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登堂入室,也要勤于亲临火线,做好战役、战术的指导。 他曾说:“培养学生不能像放羊”,不能散漫不管,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每个学生都各有不同,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分别的指导,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区别对待,不能千人一面。几十年间,除为本科生上课之外,杨弘远只培养了18位博士和12位硕士,数量少质量却颇高,不少学生都已成为知名学者、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 杨弘远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靠几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自己要为更多的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环境。他年届古稀仍致力于科研,但当主持的重点项目在2001年结题后,他就坚决不再领衔申请新的科研项目,不再带研究生,而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别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他人的挽留,他再三解释:实验室已有了好平台,40多岁的中年人年富力强,我的知识有些陈旧,出出点子还行,但无需在第一线承担大项目。有一次,武汉大学评名师,杨

文章来源:《植物学报》 网址: http://www.zwxbzz.cn/qikandaodu/2020/0831/333.html


上一篇:《植物学报》征订启事
下一篇:满腔热忱逐真理 兢兢业业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