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植物学报
曾用名:植物学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4-3466
CN:11-5705/Q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422857
被引频次:190718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SCI科学引文索引(2014);统计源期刊(2018);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期刊分类:林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研究(2)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LPS可以刺激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多种与炎症相关的递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因此,用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代替表1中2~6组的正常细胞

LPS可以刺激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多种与炎症相关的递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因此,用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代替表1中2~6组的正常细胞进行试验,并设置未给药的LPS诱导RAW264.7炎症细胞作为模型对照组。

在炎症反应中,NO是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的效应因子和调节因子。NO参与多种炎症信号转导,与多种炎症因子互相作用。NO在炎症反应每一阶段都有产生,NO的过量产生与炎症密切相关,而抑制NO生成则是抗炎活性的直接指标[9-10]。用NO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得到标准曲线为Y=0.007 7X+0.073 8,r=0.998 4。将表1中各组细胞于37 ℃、5% CO2条件下孵育24 h后,每孔取50 μL上清液按照NO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测定,根据标准曲线得到NO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RAW264.7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采用MTT法检测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对RAW264.7炎症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如图1显示。当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水部位在质量浓度为5~20 μg/mL范围内,作用于RAW264.7炎症细胞24 h,给药组细胞的存活率均大于100%,且在5 μg/mL和15 μg/mL浓度下可刺激RAW264.7细胞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丁醇部位在质量浓度为50~200 μg/mL范围内,给药组细胞的存活率大于100%,且在50 μg/mL和100 μg/mL浓度下可刺激RAW264.7细胞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浓度范围内膜苞鸢尾的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均无毒性作用。

2.2 RAW264.7炎症细胞NO生成量测定结果

在确定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的无毒性剂量范围后,研究了膜苞鸢尾不同极性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NO生成量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当细胞未受到外界LPS刺激时,细胞基本不表达NO;在终浓度为1 μg/mL的LPS刺激24 h后,细胞NO含量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后,能诱导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NO。经过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作用后,巨噬细胞中NO的释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5种提取物的抑制作用均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当药物浓度为5~20 μg/mL时,石油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水部位NO生成量明显降低(P<0.001)。当浓度为5 μg/mL时,抑制NO的效果为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二氯甲烷部位>水部位;当药物浓度为15 μg/mL时,抑制NO的效果为乙酸乙酯部位>二氯甲烷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当药物浓度为20 μg/mL时,抑制NO的效果乙酸乙酯部位>二氯甲烷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当药物浓度在50~200 μg/mL时,正丁醇部位才能够显著抑制炎症模型细胞中NO的生成,说明正丁醇部位抗炎效果最差。

图1 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对RAW264.7炎症细胞活力的影响注:???表示经Dunnett's检验,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膜苞鸢尾根状茎乙酸乙酯、石油醚、二氯甲烷部位抗炎活性较强,分析原其因可能是因为相同质量下的不同极性部位的浸膏,极性小的部位所含的黄酮类成分较高,而极性大的水和正丁醇部位中因含有大量的多糖类成分,黄酮类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抗炎活性较弱。

图2 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生成的影响注:###表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n=3

3 结论

膜苞鸢尾的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均无毒性作用,且乙酸乙酯、石油醚、二氯甲烷部位抗炎活性较强,这为后续抗炎活性导向下的单体分离以及药理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徐艺荣.九种黄酮类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PGE_2、COX-2表达的影响[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2.

[2]Wang H, Cui Y, Zhao C. FlavonoidsofthegenusIris(Iridaceae)[J].Mini 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2010,10(7):643-661.

[3]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杨阳,杨黎彬,赵长琦.鸢尾属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J].中草药,2015,11(46):1692-1703.

[5]曹纬国,刘志勤,邵云,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241-2247.

[6]谢勇,曾建伟,郑燕芳,等.基于炎症细胞模型的草珊瑚抗炎活性部位筛选[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5):35-38.

[7]吴岩斌,吴建国,郑丽鋆,等.基于炎症细胞模型的巴戟天抗炎活性部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1):48-50.

[8]谢勇,曾建伟,林秀琴,等.草珊瑚多糖对经脂多糖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0):62-65.


文章来源:《植物学报》 网址: http://www.zwxbzz.cn/qikandaodu/2021/0127/625.html


上一篇:植物表型可塑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下一篇:《诗经》中的植物与药用植物